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联系我们

        辽宁频道     黑龙江频道     内蒙古频道     陕西频道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三农微评
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 ——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之农村篇
点击率:78 发布日期:2018-07-17 来源:京郊日报

插图 周航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的农村老年人“留守”、“空巢”问题,农村养老变得棘手,出现“老无所养”。

与城镇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京郊、沪郊等一些省市农村合作医疗相对成熟,就医可以缓解一些压力。但大多数农村老人还主打“养儿防老”牌,这也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实际上,指望子女全身心地回来赡养、照料是不可能了,求助于专业机构也不是那么容易。如何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件大事。

现 状

农村面临养老“断层”

在一些农村,受子女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拮据等影响,高龄空巢老人仍需自养,每天干着沉重的农活儿,“老无所养”问题突出。传统的“养儿防老”、农村互助养老受到冲击,而新兴市场化养老方式,由于成本高、农民养老观念转变难等问题,尚未被空巢老人接受,农村出现养老“断层”。

据媒体报道,某地71岁农民陈大爷,本该颐养天年,但却不得已一人捡了5户农民的土地来种。“一大把年纪还在种地,也是没办法,不种地就没收入。自己辛苦点还可以为孙女负担学费、生活费,剩下的钱用来买药、治病……”陈大爷苦笑着说。

村里像他这样子女外出务工无法承担赡养责任,“老而自养”的高龄务农人有很多。按说老人本应靠子女供养,但子女们又要抚养下一代,经济负担非常重。而且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对老人日常生活根本没法照料,“养儿难防老”比比皆是。

“我们村独居的‘空巢老人’超过百人,老人们居住分散,一天到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某地一村支书说。

目前,传统养儿防老、互助式养老难以应对农村日益沉重的养老需求,作为补充的市场化养老体系发展难度很大。只有在发挥居家养老主体作用,加大老年津贴、养老金正常增长、大病医保等方面养老公共投入前提下,弥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短板,发挥社会、政府、市场的合力,才能使农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养”。

探 因

“三无”、“两难”是症结

经济压力较大,老而无休。一直以来,与城镇老年人晚年依靠养老金为生不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种地自养,其次来自于子女的经济支持。过去,即使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老人也会劳作来增加家庭收入。更别说现在,子女们外出打工,出于对子女在外生活成本高的考虑,或是对孙辈教育的考虑,老人也会自己出份力补贴家用,因此,经济压力还要更大。

日常生活照料缺失,老而无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患上慢性疾病,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只能陷入“看病无人陪,看病无人管”的境地。假如晚年丧偶,独居生活,就更雪上加霜了。

精神慰藉、情感需求缺乏,老而无欢。对于老年人来说,安度晚年离不开精神满足。如果长期缺乏关怀,则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看病就医难。人老毛病多。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可老年人却看病难,一些小诊所、卫生院不愿意接收,怕老年人体质弱,虽是感冒之类小病,治疗过程中会引发其它病变,风险大,特别是独自去看病的老人往往被婉拒。

养老看护难。大多数老人有“恋家”情结,不愿去养老院;儿女受传统影响、舆论压力,一般也不愿送老人入养老院。可现在做儿女的大都要上班,管自己小家,哪有时间、精力在家照护老人?那些外出打工的连自己小家都顾不上,遑论老人。加之许多养老机构收费高,分布不均,一般人想去也难。那些休弱多病、不能自理的老人面临看护难。

路 径

村居和机构养老服务齐发力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活到八九十岁也不稀罕了。伴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较为有限,社会养老保障应运而生。同家庭养老相比,社会养老保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在更大范围内分摊养老风险,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共同发展,建立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依靠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居家养老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家庭不仅是身体的住处,也是心灵的港湾。应改善居家养老环境,支持有需求的老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发展家庭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居家养老服务。

◆着力发展村居养老

村居养老具有亲情守望、邻里互助的特点,符合老人的认同归属心理。建立社区“虚拟养老院”,开创“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把村居养老设施纳入农村配套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照料服务和短期托养功能。

◆统筹发展机构养老

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公益性特征,发挥兜底作用,重点保障“三无”“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需求,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他山之石

怀柔5种模式颐养农村老人

怀柔区现居5.8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其中超过六成居住在农村,位列全市各区第一。高龄化趋势意味着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增多,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烈。经过不断摸索,怀柔探索出5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让老人养老“离家不离村”。

◆村办村营

在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委会,有这样一座食堂,每天为村里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应餐食,每顿饭至少三素两荤,两样主食。像这种利用本村设施建设托老所或养老服务中心,由村委会统一经营,被称为村办村营模式。目前,全区已陆续建设200余家村级老年活动中心。

◆村办民营

在镇村的支持下,渤海镇六渡河村农民王立凤投资100万元,将小学校改扩建成了鸿德慈托老所。本村老人入住每月800元,加上村委会给予老人每人每月300元入住补贴,实际老人每月只支付托老费500元,解决了老人经济困难问题。这种村办民营模式,即村委会利用村集体设施建设托老所或养老服务中心,委托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力量经营。

◆医养结合

桥梓镇东方古本中医医院托老所,集医疗、养老、护理等服务于一体,能够为更多患病和因病致残的半失能及失能老人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康复护理及生活照料服务,目前已入住30多位老人,每天有专职医生和护士为老人提供发药、测量血压等医养服务。

◆民办民营

村民利用自家或他人闲置房屋及设施,建设托老所和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民办民营。北房镇和美安吉托老所就是个人租用闲置房屋改造建设成的民营托老所,现已收住老人60名,并且为周边老人提供各类养老照料服务。

◆协会合作

村委会对农村闲置用房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填充养老服务设备,交由基层老年协会运营,实行协会合作模式。渤海镇渤海所村就对400多平方米的闲置房屋进行整合,配备健身、娱乐、用餐等设施,并通过引入基层老年协会合作运营,实现居家互助养老,老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供餐、理发、健身、娱乐等服务。

分享到:
上一条: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
下一条:思想的力量——深刻变化看“三农”|依靠人才兴“三农”
  •    
    新闻

    农业网站

           

          

           

          

    省级农业网站:                      

    今日头条 我国多地迎强降雨 国家防总部署防汛 习近平: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 这个群体,习近平时常在@他们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长谈3小时!普京与默克尔就棘手议题 农业农村部召开安委会全体(扩大) 农业农村部部署秋粮病虫防控工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问题疫苗案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听取长 习近平对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 新时代,习近平这样推进军队党建 亮剑!最高法严惩非法侵占财物的"套 国务院常务会:没收长春长生所有违法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国务院调查组:继续做好长春长生不


    版权所有:低碳资讯网    备案号:晋ICP备13001173号-1

                                                              电话:1861238334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